东区画廊 35 周年:艺术、历史和挑战!

Transparenz: Redaktionell erstellt und geprüft.
Veröffentlicht am

探索柏林东区画廊的历史:柏林墙倒塌后 35 年的艺术和文化。

Entdecken Sie die Geschichte der East Side Gallery in Berlin: 35 Jahre Kunst und Kultur nach dem Fall der Mauer.
探索柏林东区画廊的历史:柏林墙倒塌后 35 年的艺术和文化。

东区画廊 35 周年:艺术、历史和挑战!

东区画廊于 1990 年 9 月 28 日开业,今年将庆祝其成立 35 周年。它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露天画廊,收藏了来自21个国家的118位艺术家的作品。这座独特的画廊不仅是艺术创造力的见证,也是克服德国和欧洲分裂的象征。设计这堵墙的想法是在 1989 年 11 月 9 日开放后不久产生的,当时东柏林的艺术家受到西柏林墙艺术的启发,开始对这堵墙进行粉刷。在一家法国油漆制造商的支持下,第一批油漆行动在波茨坦广场进行,东德边防部队在没有下令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了这些活动。

东区画廊的核心元素是海克·斯蒂芬(Heike Stephan)和大卫·蒙蒂(David Monty)的倡议,他们重新粉刷了墙壁并申请了许可。 1990年2月,东德部长会议批准了这一点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德米特里·鲁贝尔的《兄弟之吻》和比尔吉特·金德的卫星冲破墙壁的照片等标志性作品诞生了。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剧变和对自由的渴望,赋予东区画廊重要的文化相关性。 1991年,它被列入柏林州古迹名录。

保护举措

为了纪念周年纪念,柏林墙基金会正在计划采取措施保护东边画廊。其中包括对混凝土和颜色的长期保护措施,以及防止环境影响、破坏行为以及对艺术品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讨论。计划的活动包括研讨会讨论、与参与艺术家一起参观以及原创草图特别展览。这些举措旨在确保东区画廊的历史遗产为子孙后代保存。

近年来已经采取了重大的整修措施。 2009 年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全面修复,并于 2015 年采取了进一步措施,保护它们免遭破坏。尽管面临挑战,特别是2013年拆除部分围墙建造豪华公寓后,东区画廊仍然继续获得国际关注。

公共空间的艺术

新设计的网站“bildhauerei-in-berlin.de”强调了东区画廊在柏林艺术界的重要性,该网站提供了公共空间中数千件艺术品的信息。这个经过修订的平台得到了柏林应用科学大学 (HTW) 的支持,可以改进搜索并提供有关建筑相关艺术以及艺术品 3D 模型的新内容。该网站包含约 3,000 个条目,并且每月浏览量约 12,000 次,人们的兴趣与日俱增,这表明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持续兴趣。

总体而言,东区画廊仍然是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对话的活生生的例子。虽然柏林墙的正面继续作为一件艺术品闪闪发光,但柏林墙基金会的目标是将背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。一些艺术家选择不重新绘制他们的原始作品,以保持其原始信息的完整性。